星月相伴,岁月同辉。塞上银川迎来独特“七夕”甜蜜佳节之际,贺兰山下正涌动着一股国际化热流。第七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拉开帷幕,这座“塞上江南”的城市空气中,弥漫着科技与文明的气息,“创新 绿色 繁荣”鲜明主题跃然而出,展示出现代煤化工、清洁能源、数字信息等产业集群成果,成为中阿携手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精准航标。
中阿合作这棵参天大树根深叶茂,经贸与基建是其历经风雨的坚韧主干。中国连续多年稳居阿拉伯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2024年,中阿贸易额突破4000亿美元,中阿双向投资涵盖新能源、医疗卫生、数字科技等众多领域。在宁夏这片热土之上,洽谈促成科技、研学等10余类合作项目签约,这是对经贸纽带韧性的生动延续。
近年来,宁夏紧紧抓住共建“一带一路”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中阿博览会重要平台作用,与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不断迈向新高度。2025年上半年,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额达到51.2亿元,同比增长8.7%。强劲的发展态势,彰显出宁夏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中的蓬勃活力与无限潜力。今年前7个月,宁夏对阿出口机电产品0.7亿元,同比增长109.2%;农产品出口0.5亿元,增长196.2%;宁夏以中阿博览会为核心载体,通过贸易增长、能源转型、文化纽带等全方位贡献,成为“一带一路”中阿合作的战略支点,持续推动双方共建“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愿景落地。
从为他人“搭台”到自唱“主角”,宁夏正从“服务者”向“主导者”跨越,依托绿色创新产业实现角色升级。在绿色工业领域,宁夏英利特化工的氯碱工业废水100%回用技术,通过智慧化管理实现污水零排放,已作为“绿色工业样本”在中阿博览会上推广,吸引沙特、阿联酋企业洽谈技术引进。在冷链物流标准共建方面,宁夏蔬菜实现48小时直供广州山姆、深圳盒马的冷链体系,并与阿联酋航空冷链、沙特物流企业共建“中阿生鲜通道”,缩短阿拉伯地区生鲜运输时效30%。对于沙漠农业革命,更是向中东输出“沙窝棚”种植模式,平罗县庙湖村在黄沙地上建成年产值4200万元的蔬菜基地,其日光温室、沙地节水种植技术已适配中东气候,便在开罗郊区试点“沙漠大棚”,种植的“金豆角”直供海湾国家高端市场。
与此同时,中阿谱写科技合作升级,宁夏科技医疗全方位展示AI应用成果,回应世界对云计算、数字产业的迫切需求,会议将现场首发《“慧育童行”出生缺陷防治AI大模型》《中阿医疗合作联盟2025银川倡议》,以及建立AI辅助诊断、智能可穿戴监测、智慧医院一体化平台,将科技领先的设备、技术和产品集中亮相展览,让现场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国制造的智慧与力量,宁夏作为纽带促成中阿企业间深度对接,让基础合作的根基注入智能新动能。
合作之树若要常青不衰,必须不断萌发新枝绿叶。工程领域从路桥房建,向高铁、智慧港口、5G通讯等高端领域延展,项目科技含量与装备水平的提升,悄然重塑发展天际线。本届博览会设立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展区,绝非偶然,华为、中国电信等中国电商走入摩洛哥、沙特,中国5G网络提升阿拉伯地区的信息化水平,让技术转移推动双方在联合研发、协同攻关中形成创新合力,数字丝路悄然接通,智能技术成为民心交融的新桥梁。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永恒底色。展区内,宁夏能源等巨头展示风、光、水、氢等前沿清洁能源技术成果;中阿气象技术交流专区的设立,让气候变化应对合作有了智慧化平台。双方积极参与绿色低碳转型,其数字背后,是“宁夏智慧”与“阿拉伯需求”的双向奔赴,在第七届中阿博览会技术转移与科技合作交流会上,宁夏自身依托清洁能源产业谋求高质量发展,此届新一轮500项技术即将发布,这才是真正的“践实成势,数迎未来”。
本届博览会举办“1+2+6+8”系列活动,宁夏以中阿技术转移中心为支点,向世界亮出一张含金量十足的开放名片。500项先进适用技术、96个双边协议、8个海外技术转移中心、2个合作基地、1个多边联合工作组,共同织就一张跨越23个时区的“科技丝路网”,向世界展示宁夏科技魅力,丈量中阿技术转移的坚实步履,探索“数智引领未来 ”之路。
中阿博览会历经七届淬炼,从首次纳入中阿银联体会议,到“丝路电商”创新大会的落地,“八大共同行动”与“五大合作格局”机制化合作正在加速,以及125项合作意向与即将落地的务实成果,我们看到西部站在新的坐标点上,奋进再出发,“宁夏名片”亦可撬动大合作,新丝路正孕育新范式。
在这片古老土地上,丝绸古道正被注入崭新内涵。当贺兰山的风吹过银川平原,呈现出东方大国与阿拉伯国家相互成就的时代气息。中阿博览会这场聚焦创新、绿色与繁荣的盛事,为中国式现代化铺就更广阔道路,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带来新的蓬勃注脚。(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黄金水)